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院士 » 专家介绍

杨槱(1917- )

发布日期:2020-12-21

杨 槱
(1917- )

20080603165458480044.jpg  杨槱,造船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及船舶运输系统分析等船舶设计新学科的开拓者和我国船史研究学科的奠基者,为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槱,别号君朴,江苏省句容县人。1917年10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1930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船,曾写过题为"广东造船史"的文章。1935年赴英国,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1940年3月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此期间每年暑假都去英国巴克来的克尔造船厂接受学徒与绘图员的训练。
  1940年5月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重庆民生机器厂副工程师、重庆商船学校教员、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1944年11月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到美国东海岸各地造船厂及有关学校参观实习,并到费城美国海军造船厂担任协助监造官,监造船、舰,学到了不少关于舰船设计与建造、生产计划管理、轮机修理等方面的经验。1946年1月回国后,先后任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海军青岛造船所工务课长、上海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造船系主任、大连造船厂委员会工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大连工学院教授、造船系主任,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上海造船学院教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造船系主任。
  197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杨槱任所长。1980年5月兼任镇江船舶学院(现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副院长,198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船舶设计学科博士生导师。
  长期来,杨槱热心社会事务,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副理事长、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1986年后连续三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9年后,连续两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8年9月和1980年5月,他分别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副团长和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1982年5月,他作为代表团团长赴英国出席国际船舶系统设
计会议。1984年,他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团人员出访日本友好城市大阪府。1986年,他以近海力学和极区工程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出访美国。1990年他应邀去日本大阪
府立大学讲学。为关心我国的造船事业,杨槱曾向全国人大提交提案,要求对"渤海二号"翻沉事故作科学调查,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船舶设计学科的开拓者

  杨槱早年跟随造船专家叶在馥,从事船舶设计工作,先后发表了《川江船型之检讨》、《川江枯水船之稳度》等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工作需要,杨槱辗转南北,从事造船厂的建设和船舶修造工作。50年代中期后转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务领导和教学工作,继而在船舶设计学科领域中耕耘不息。
  杨槱重视船舶稳性的研究。1960年,他主持并领导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以及随之提出的几十个有关的研究课题,推动了我国船舶稳性的研究工作。1963年他主编了《船舶静力学》教科书。他是我国造船专业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之一。1963年起,他指导研究生对被动式减摇水舱进行了大量系统的试验研究,其研究成果日后为船舶设计和研究单位广为应用,促进了能改善船舶适航性的减摇水舱技术的发展。
  70年代,国际上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尚处于起步阶段。杨槱深感电子计算机对船舶设计工作十分重要,积极倡导并组织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他带头利用电子计算机革新船舶设计的全过程,而且还带动、组织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编制有关辅助船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和培养的一批研究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船舶主要尺度分析、型线设计和航行性能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他主持编制了《干货船主要尺度分析》、《按常用的三种系列船型资料设计船体型线》、《按母型船设计型线》等多种程序。他率先发起并与国内有关研究单位联合研制了《海军货船设计集成系统》,该项研究成果分别获1980年国防工办、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他与两位青年教师合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教材。
  5000吨经济型近海干货船是70年代中期杨槱的科研小组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一种船型。他率领研究生到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等地沿海港口和某些船上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当时燃油价格高涨与该型货船空载时适航性欠佳等问题,对船的服务航速、船舱布置与压载等进行系统分析。该项研究深得承担该型船舶技术和施工设计的上海船舶设计院的赞许,该型船于80年代初成批建造。
  70年代中期后,杨槱凭他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的经验,认为在船舶设计时还应从航运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设计出成本低又能符合订货方要求的船舶,以加强中国船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于是他在船舶设计学科中开拓了船舶技术经济论证的新领域。他领导的科研小组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分别对5000吨近海干货船、15000吨级远洋干货船等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编制了计算机程序。1980年他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生教材,并率先指导这一领域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指导研究生从事我国沿海石油与煤炭运输系统和长江集装箱运输的分析研究,应用现代预测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了水运系统中的船型分析;船队规划等问题。在此项研究中不仅考虑到船、港与航道的配合,也考虑到海上气象、营运中的操作效率、营运成本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水上运输的运行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对水运系统的规划作出了贡献。并相继发表了一批论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中国船史研究的奠基者
  杨槱是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了《中国造船发展简史》,扼要地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当此文在当年举行的当代中国第一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历史学界的好评。此后,他倡导和号召造船界应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当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造船史研究工作于80年代有所发展。1983年,在杨槱亲自主持下建立了造船史学组。1984年,造船史学组升格为船史研究会,成为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使我国的船史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轨。他是船史研究会的名誉主任委员。1991年12月,船史研究会与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世界帆船发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东亚地区召开的第一次船史国际会议,杨槱担任会议主席。

悉心追求精心育人
  几十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杨槱为发展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历尽艰辛。只要是工作需要,他都是无条件地服从党和政府对他的工作安排。频繁的工作调动,不仅没有使他丧失业务优势,他反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刻苦工作,努力学习、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先后在船厂和教育部门任职,对组织船厂生产、编制生产计划、控制生产进度、船舶打捞技术以及造船专业的高等教育亦深有研究,先后撰写过《造船工程的生产计划和管制》、《造船人员的训练》等文稿。
  由于他的丰富经历,知识涉猎面广,又加上对国内外造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故在他所从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无不贯穿他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成为我国船舶设计和造船史研究领域中新技术和新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即使他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对专业学问还是孜孜以求。长期来他工作极度繁忙,但仍有不少人就教于他或请他审查学术论文,他总是来者不拒,而且还谦逊地说;"审查论文或研讨问题虽然花去我一些时间,但也是一次向别人学习的好机会"。为发展我国的船舶工业,杨槱利用一切机会随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有些重要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杨槱不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不断进取,而且也不忘培养接班人。他本人就培养了4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后辈他寄予极大的希望,常常给年青入压担子;主动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使他们能很快地成长,因此在他倡导和从事的学科领域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对造船界前辈,他又是十分尊重,并经常教导学生应向他们学习。他一贯好学不倦,悉心追求;服从需要,发挥专长;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精心育人,为人师表。不论是学问和品德,他都是造船界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


简 历

1917年10月17日 生于北京市。
1935年 广州培正中学毕业。
1940年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毕业。
1940-1944年 任重庆民生机器厂副工程师、工程师;同济大学讲师;重庆商船专科学校教员;交通大学教授。
1944-1946年 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
1946-1949年 任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海军青岛造船所公务课长;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
1949-1950年 任同济大学教授,造船系主任。
1950-1954年 任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工程师、公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勃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 师。
1954-1955年 任大连工学院教授,造船系主任。
1955-1957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副教务长;上海造船学院教授,教务长。
1957-1990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副教务长、造船系主任、教务长,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0年一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
1962-1984年 副理事长。
1979-1988年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1979年一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一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3年一 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

主 要 论 著

1 杨槱.川江枯水船之稳度.,1943.
2 杨槱.川江船型之检讨.中国造船,1948(1).
3 杨槱.对造船高等教育的一些意见.中国造船,1958(1).
4 杨槱.中国造船发展简史.1962年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运输船舶,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1962.
5 杨槱,刘静.船舶静力学.北京科学教育编辑室,1963.
6 杨槱,裘泳铭.干货船的主要尺度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78(1).
7 杨槱,秦士元,胡达.干货船的主要尺度的最优化计算,1981(1) .
8 杨槱,张仁颐.多用途干货船主尺度的确定和经济论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2(3).
9 杨槱.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海交史研究,1982(4).
10 杨槱.张仁颐,仰书纲.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11 杨槱.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船史研究,1986(2).
12 李湛,杨槱.江海直达船的适航性和经济性.中国航海,1988(1).
13 Zhan Li,Yu Yang.System Analysis Of River-Sea Containers Transportation for Overseas Trade in Yangtze Valley.Marine Technology,Vol.26,1989(4).
14 杨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舰船损害管制训练.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89(1).
15 杨槱.山东蓬莱水城和明代战船,蓬莱与登州古港.大连:大连海军学院出版社,1989.
16 杨槱.上海的运输系统(英文),大阪府大学的学报,丛刊A.第39卷,1990.
17 Zhan Li,Yu Yang.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 Ship Fleets among the Coast and the Yangtze River Ports.International Shipbuilding Progress,Vol.37,Dec 1990 Number 412.
18 李湛,郑险峰,杨槱.运输船队系统分析的-种模糊数学规划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1(2).
19 Zhan li, Yu Yang. Development Of Contain Ship Fleets for the Yangtze River and Short Sea Transport,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s Part B, Vol.133,1991.
20 杨槱.对船舶设计的一些回顾与展望. 江南船舶设计,1992(2).


Baidu
map